近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认真拜读了厚夫新近出版的《路遥传》,很快被书中精彩的篇章、翔实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所吸引、所感动、所启迪。我深切地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好就好在大气、厚重,好就好在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和反映了路遥艰辛、坎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使人们更加了解路遥,熟知路遥,敬仰路遥!可以说,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史歌,是一首敬畏文学、弘扬路遥精神的正气歌,是一笔激励广大文学爱好者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路遥是中国文坛的巨匠,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名家,更是我们陕北人的骄傲。路遥无论生前还是逝世后,社会上评论他、赞扬他、记述他、回忆他、悼念他的文章、文评、书评和研究集子委实不少。然而大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个侧面、某一篇、甚至是某一点来写的,零散地见诸于一些报端、杂志和书籍,不能概其全貌。即使反映他全貌的作品,诸如《传记》《纪事》,笔者也曾见过一两册,但也显得粗糙、单一,较为肤浅,而且有些事情和关键问题还说法不一,给人们研究路遥留下了不少遗憾。厚夫先生知难而进,勇挑重担,本着对陕北、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对文学、对路遥和所有关心和热爱路遥的人们高度负责的态度,“十年磨一剑”,撰写了长达26万字的《路遥传》,弥补了这一缺憾,赢得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极高赞誉。
我与路遥从未谋过面,也没有任何交往。但是我们似曾相识。这主要源于我对文学的挚爱与虔诚、对路遥的崇拜和他不朽作品的感触和爱不释手。早在青年时代,我就读过他早年发表的诸如《卖猪》等一些短篇小说,后来又陆续读到了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三部中篇小说。特别是三部、六卷、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问世后,我与千千万万广大读者一样,很快就被小说所反映的1975至1985年10年间我国城乡波澜壮阔的改革场景所震撼。小说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曲折感人,场面宏大,气势非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孙少平、孙少安、孙玉亭、田福堂、田福军、田润叶、田晓霞、李向前、王满银、冯世宪、李登云……以及先前三部中篇小说中的马延雄、马建强、郝红梅、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爷、黄亚萍等人物形象,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常常令我悲感交集,如身临其境。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真实地记述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艰辛、痛苦的漫长经过,读来无不催人泪下。路遥是用生命写作的,他将自己的生命像牲灵一样献给了缪斯,忠实地践行了他所说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庄严使命!他生命的历程虽然只有短暂的42年,但是他浓缩了的生命质量、生命意义、文学成就、为社会的贡献及其献身文学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新,必将引领、激励着无数文学青年,前赴后继,为之奋斗!
厚夫先生所著的《路遥传》,第一次全面系统而翔实地记述了路遥艰辛、坎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路遥全新、丰满、高大的形象。我们知道,路遥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没有享过一点清福,饱尝了人间疾苦,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苦磨难。正如他的弟弟王天乐所说的那样,“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从青年到壮年,雄心勃勃的路遥曾有过许多美好的梦想和宏伟的抱负,但往往事与愿违,命运总是与他开起了玩笑,百般地愚弄着他,使得那些所谓的梦想“好事”,一件一件与他擦肩而过,终不能如愿以偿。要不是众多好心人的帮助,路遥可能早就“夭折”了。进入壮年时期的路遥,为翻越一座又一座文学高峰,可以说耗尽了自己的血汗。临终的路遥备受家庭不睦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与折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直到生命最后——42岁英年早逝。路遥是不幸的,他给家人、给同事、给朋友、给读者、给追随者留下了无尽的思念;而路遥又是幸运的,他给人们、给社会留下了不朽的经典著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路遥不仅属于陕北、属于家人,而且也属于陕西、属于中国、属于人民。据最近民意调查显示,在获过全国茅盾文学奖和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作品中,《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阅读、点击率位居前列,可见路遥及其作品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路遥传》与别的传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为了打破平铺直叙、说教式的传统写作模式,厚夫先生大胆尝试,另辟蹊径,倾其各个方面的素材,兼纳并蓄,力求从不同视角,把一个丰富多彩的路遥展示给读者。基于这一认识和创作理念,作者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反复核实,索取素材,在众多史料和知情者、当事人中寻找答案。他旁征博引,采取了所掌握情况的直叙、从本人往来信函和著作(如《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佐证和借鉴应用,与亲人、老师、同学、同事、领导、医护人员、出版社编辑等不少知情者访谈直白等相结合的写作技巧,把所见所闻尽可能巧妙地融为一体,跃然纸上,力求客观公正,不给历史和读者留下遗憾,读后使人可敬可信!
恕我直言,路遥虽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现实生活中的路遥,在价值取向上,既忠诚于文学,又关心着政治;在奋进的征程中,既涉足过布满荆棘的道路,又拥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候;在内心世界里,既有强大无比、势不可挡的一面,又有情感脆弱、不堪一击的另一面;在日常生活间,看似阳光灿烂、和睦温馨,实则暗流涌动、焦头烂额;在身体本质上,貌似体壮如牛、精神饱满,实则身体孱弱、病入沉疴;在经济积蓄上,看似名人、生活富足,而实际情况是生活拮据,狼狈不堪……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面且社会各界关注度又很高的人物,如何去写,怎样去评判?不少作者却采取了暧昧的态度,避实就虚,只写灿烂阳光的一面或表象的东西,而回避了困顿与不足的一面,不敢触及实质性问题。厚夫先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不避重就轻,更不遮遮掩掩;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同时更注重细节和真实性,给社会、给广大读者还原了路遥的本来面目。作者这一为人为事为文的原则和个性张扬,值得赞许和褒奖。
路遥不是孤立的,他出生、生长、生活在时代更替、“狂热”动荡和社会变革中,植根于人民大众间。他的成长、进步和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心和鼎力支持。厚夫在创作《路遥传》中,也没有忘记这一点。不是单纯就路遥写路遥,而是以路遥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写了不少与路遥有关的人和事,如路遥的家族、父母、姐妹与弟弟们,路遥的战友、同事和老师,路遥不幸的婚姻裂变及其爱女,以及不少在危难之中帮助过路遥的人,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使得《路遥传》视野更加开阔,内容丰富,厚实饱满,活灵活现,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路遥,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同时也使人们从中更多地了解到与路遥有关的人和事,增添了广大读者阅读《路遥传》的浓厚兴趣。
“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夫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大气、厚重、全新、细腻的《路遥传》,我以为,首先,得益于作者对路遥的敬仰和熟知。厚夫先生在《路遥传》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是路遥的小老乡和追随者、崇拜者。早在写作初期,凭借他外爷和路遥的亲密关系,使他比常人更容易接近路遥,曾得到过路遥等一些名家的不少指点和帮助。从此,他开始追随路遥,以路遥为榜样,潜心攻读文学,学习创作。从长期与路遥的接触中,作者耳濡目染,熟知了路遥的不少情况,包括一些生活细节,这为后来创作《路遥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其次,得益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创作功底。路遥曾就读于延安大学,是延大的优秀学子。而厚夫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最终也落脚到延大工作。经过数年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现在的厚夫不仅是延安大学3308维多利亚优惠大厅院长、教授,而且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这些都成为他创作 《路遥传》的“资本”。再次,得益于厚夫先生致力于对路遥的长期思考与潜心研究。厚夫是路遥名副其实的研究者。这些年来,厚夫一直关注着路遥,研究着路遥。从2002年开始,厚夫先生就着手考虑要写一本全面翔实地反映路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的大书。于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反复研读了路遥的著作,搜集过几十部(篇)有关方面的资料,深入路遥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调查核实,采访有关当事人,尽可能地多了解和掌握路遥的情况,并拟定写作框架和写作提纲。2007年又亲自倡导和参与了“路遥文学馆”的创建,对路遥在延安大学学习的前前后后,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了解掌握得更加透彻。为最终《路遥传》的开笔和成书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此外,得益于作者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厚夫先生十几年如一日,按照既定的目标,矢志不移,克服了教学任务重、行政事务多、社会活动频繁和其他方面创作等诸多困难,一有空儿,就一头扎进《路遥传》的写作中,可谓披肝沥胆、废寝忘食。“有志者,事竟成。”这也是《路遥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路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中国文学天幕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星辰。如今,他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火热的社会和奋进的时代,然而他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心血和生命所创作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作品,曾经或正在感动和感染着千千万万广大读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勇攀文学高峰。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路遥就是一位永远活着的人,他的著作不朽,他的精神将永存!